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全日制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 | ||||||||||||||||||||||||||||||||||||||||||||||||||||||||||||||||||||||||||||||||||||||||||||||||||||||||||||||||||||||||||||||||
发布时间: 发表者:admin 点击次数:1848 | ||||||||||||||||||||||||||||||||||||||||||||||||||||||||||||||||||||||||||||||||||||||||||||||||||||||||||||||||||||||||||||||||
全日制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 (专业:学科教学·语文) 一、培养目标 培养掌握现代教育理念、具有较强的教育教学实践和研究能力的高素质的中小学教师。具体要求为: (一)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热爱教育事业,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遵纪守法,积极进取,勇于创新。 (二)具有良好的学识修养和扎实的专业基础,了解学科前沿和发展趋势。 (三)具有较强的教育实践能力,能胜任相关的语文教学工作,在现代教育理论指导下运用所学理论和方法,熟练使用现代教育技术,解决语文教学中的实际问题;能理论结合实践,发挥自身优势,开展创造性的语文教学工作。 (四)熟悉基础语文课程改革,掌握基础语文课程改革的新理念、新内容和新方法。 (五)能运用一种外国语阅读本专业的外文文献资料。 二、招生对象 具有国民教育序列大学本科学历(或本科同等学历)人员。 三、学习方式和年限 采用全日制学习方式,学习年限一般为2年。第一年主要为课程学习,第二年以教学实践和论文为主。 四、课程设置 课程设置体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分为学位基础课程,专业必修课程,实践教学三个模块。总学分36学分。 (一)学位基础课(12学分)
(二)专业必修课(17学分)
(三)实践教学(8学分) 实践教学原则上不少于1年。实践教学包括教育实习、教育见习、微格教学、教育调查、课例分析、班级与课堂管理实务等实践形式,其中到中小学进行实践活动的时间不少于半年(创造条件,尽可能采取顶岗实习的方式)。 五、教学方式 要重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采用课堂参与、小组研讨、案例教学、合作学习、模拟教学等方式。在中小学建立稳定的教育实践基地,做好教育实践活动的组织 与实施。成立导师组负责研究生的指导,并在中小学聘任有经验的高级教师担任指导教师,实行双导师制。 六、学位论文与学位授予 (一)学位论文选题应紧密联系基础教育实践,来源于中小学教育教学中的实际问题。论文形式可以多样化,如调研报告、案例分析、校本课程开发、教材分析、教学案例设计等。论文字数不少于1.5万字。 (二)论文评阅人和答辩委员会成员中,至少有一名具有高级教师职称的中小学教师或教学研究人员。 (三)修满规定学分,并通过论文答辩者,经学位授予单位学位评定委员会审核,授予教育硕士专业学位,同时获得硕士研究生毕业证书。 非师范类专业毕业生和跨专业毕业生入学后,补修3门教师教育课程,但不计学分。 非师范及跨专业生补修课程
课程编号: 课程名称:阅读教学论 英文译名:An Introduction to Teaching of 学时/学分:54/3 开课学期:1 开课院(系):文学院 任课教师: 内容简介: 本课程开设的主要目的是通过学习阅读教学的基础理论和基本技能,提高语文学科教学论专业研究生从事中小学阅读教学研究和实践的能力。课程内容包括阅读教学的发展历史、阅读教学的基本原理、不同课型的案例、境内外阅读教学概况、当代阅读教学的论争及其发展,等等。 主要教材: 自编教材、音像资料 参考书目: 曾祥芹等:“阅读学丛书”,河南教育出版社1992年版。 曾祥芹:《阅读学新论》,语文出版社1999年版。 韩雪屏:《中国当代阅读理论与阅读教学》,四川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教学方式:讲授、研讨和调查 课程编号: 课程名称:写作教学论 英文译名:Writing Teaching Theory 学时/学分:54/3 开课学期:1 开课院(系):文学院 任课教师:晓 苏 内容简介: 分析中学作文教学现状,针对中学作文教学实际,以最新的写作理论为指导,研究中学作文教学的主要环节,探讨中学作文教学的科学步骤,寻找中学作文教学的有效方法。在教学中,严格遵循写作的基本规律,结合经典作家作品和典型的中学生作文,力求内容充实,思路新颖,突出启发性和可操作性。 主要教材: 自编。 参考书目: 孙绍振:《文学性讲演录》,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童庆炳:《文体与文体的创造》,云南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 陈果安:《文学写作教程》,中南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晓 苏:《文学写作系统论》,湖北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马正平:《中学作文教学新思维》,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教学方式:讲授、研讨和实践 课程编号: 课程名称:语言基础知识教学论 英文译名:Teaching Theory of Philological Basic Knowledge 学时/学分: 36/2 开课学期:2 开课院(系):文学院 任课教师:刘 云 内容简介: 语言基础知识教学论是一门面向语文教育专业硕士的研究性及实践性并重的课程。语文基础知识是中小学生掌握母语的前站,而语基教学是语文教育的基石,包含语音教学、文字教学、词汇教学、语法教学、逻辑教学和修辞教学。本课程一方面介绍当代语言学界对现代汉语基础知识研究的新成果,一方面结合语文新课标以及语文教学实践,探究合理有效的语基教学的新路径。 主要教材: 邢福义、汪国胜:《现代汉语》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参考书目: 邢福义 :《汉语语法三百问》商务印书馆 2004年版。 邢福义、吴振国:《语言学概论》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2年版。 叶蜚声、徐通锵:《语言学纲要(修订版)》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0年版。 葛本仪:《现代汉语词汇学(修订版)》山东人民出版社 2007年版。 周同春:《汉语语音学》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3年版。 教学方式:讲授、研讨和报告 课程编号: 课程名称:语文课堂教学设计论 英文译名:Teaching Design Theory of Philological Classroom 学时/学分:36/2 开课学期:2 开课院(系):文学院 任课教师: 内容简介: 该课程在研究既具有实践意义又能体现新课程价值取向的教学案例的基础上,从符合文本实际和符合学生认知实际两个角度切入,建构新课程语文课堂设计理论。本课程主要不做教学设计形式上的研究,而在教学内容设计理论上有所建树。 主要教材: 秦训刚:《新课程语文教学论》,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参考书目: 朱慕菊:《走进新课程》,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2年版。 倪文锦,欧阳汝颖:《语文教育展望》,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钟启泉等:《<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花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陈琦,刘儒德:《当代教育心理学》,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美)B·S·布卢姆等著:《教育评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7 年版。 浦安迪:《中国叙事学》,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 年版。 教学方式:讲授、研讨和观摩 课程编号: 课程名称:文学文本解读方法 英文译名:Reading Method of Literature Text 学时/学分: 18/1 开课学期:1 开课院(系):文学院 任课教师:王先霈 内容简介: 讲述如何养成对于文学文本感受力、判断力和分析能力,介绍中国和外国、古代和现代几种重要的的文本解读理念和方法,具体阐述各种文学体裁文本细读的方式方法。本科程强调教学互动,要求学生在课内外动脑动手做文本分析。 主要教材: 王先霈:《文学文本细读讲演录》,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参考书目: 克林斯·布鲁克斯、罗伯特·潘·华伦:《小说鉴赏》,中国青年出版社1986年版。 钱理群:《名作重读》,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 孙绍振:《名作细读》,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 教学方式:讲授和研讨 课程编号: 课程名称:美学与语文教育 英文译名:Aesthetics and Philology Education 学时/学分: 18/1 开课学期:1 开课院(系):文学院 任课教师:黄念然 内容简介: 主要探讨两方面的内容:一是美学基本原理同中学语文教育之间的关系及其应用,主要有美学范畴与与中学语文教育、美感与中学语文教育、形式美与中学语文教育、人生境界与与中学语文美育等内容。二是西方现当代重要美学思潮与中学语文教育之间的关系及其应用,主要有接受美学与中学语文教育、心理学美学与中学语文教育、结构主义美学与中学语文教育、“日常生活审美化”与中学语文教育、后现代主义美学与中学语文教育等内容。此课程旨在扩展学生美学知识视野,能应用将美学基本原理和现当代西方美学思想有效应用到中学语文教学实践中。 主要教材: 自编。 参考书目: 张玉能:《美学教程》,华中师大出版社2005年版。 叶朗:《美学原理》,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蒋孔阳、朱立元:《西方美学通史》(二十世纪美学上、下),上海文艺出版社1999年版。 教学方式:讲授和讨论 课程编号: 课程名称:语文教育简史 英文译名:A Concise History of Philology Education 学时/学分: 18/1 开课学期:1 开课院(系):文学院 任课教师:陈龙海 内容简介: 简要描述上自先秦下迄近代中国语文教育的历史。内容包括历代语文教育的特点,主要语文教育家的教育思想、教学方法及其语文教育实践,语文教材的时代变迁,阅读、写作和书法的教学实践,以及历史上的教育改革等。 主要教材: 自编。 参考书目: 张隆华、曾仲珊:《中国古代语文教育史》,四川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 李杏保、顾黄初:《中国现代语文教育史》,四川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 教学方式:讲授和讨论 课程编号: 课程名称:语文教材名篇重读 英文译名:Re-petition of Classics in Chinese Textbooks 学时/学分: 18/1 开课学期:1 开课院(系):文学院 任课教师:金立群 内容简介: 本课程运用学术界前沿方法、视点,结合时代接受语境的发展变化,对语文教材中的经典名篇进行重读,意在突破语文教育中仍然存在的单一的、封闭的、决定论的、非审美的刻板教学模式及内容,拓展学生视野,培养他们从事语文教育所应具有的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从而促进语文教育在健全人格与综合人文素质养成中发挥更有效的作用。 主要教材: 王富仁等:《中学语文名篇的时代解读》,广东教育出版社2007年版。 参考书目: 钱理群:《名作重读》,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 王丽:《中学语文名篇多元解读》,广东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 王丽:《新讲台——学者教授讲析新版中学语文名篇》,中央编译出版社2001年版。 教学方式:讲授、讨论和比较 课程编号: 课程名称:诗歌理论与鉴赏 英文译名:Poetry Theory and Appreciation 学时/学分:18/1 开课学期:2 开课院(系):文学院 任课教师:卢雄飞 内容简介: 本课程运用现代诗歌理论观照、解析现代汉语诗歌。教学目的是使学生对现代诗歌理论与鉴赏方式有较为全面的认识和把握,从而培养学生对现代诗歌作品的审美性阅读及评析能力。 主要教材: 自编。 参考书目: 蓝棣之:《现代诗歌理论:渊源与走势》,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孙玉石:《中国现代诗歌艺术》,人民文学出版社1992年版。 乔治·布莱:《批评意识》,广西师大出版社2002年版。 哈罗德·布鲁姆:《影响的焦虑》,三联书店1989年版。 教学方式:讲授和讨论 课程编号: 课程名称:文学教育系列讲演 英文译名:Series Lectures on Literature Education 学时/学分: 18/1 开课学期:2 开课院(系):文学院 任课教师:胡亚敏等 内容简介: 针对当下中学语文教学过程中的文学教育薄弱甚至缺失的现状,特开设文学教育课程。本课程采用专题讲座的形式,邀请在文艺学、古典文学、现代文学、当代文学、民间文学和世界文学等研究领域卓有成就的专家,将本专业最新的研究成果渗透到语文教学中去,以此增强语文教学的文学色彩,有效培养和提升学生的文学素质。 主要教材: 主讲者自拟 参考书目: 胡亚敏:《叙事学》,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黄曼君:《新文学传统与经典阐释》,湖北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 吴中杰:《文艺学导论》,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教学方式:讲授、问答和研讨 |